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歷史街區(qū)、歷史建筑、工業(yè)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搞‘拆真古跡、建假古董’那樣的蠢事”。南京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唯一依長江而立的四大古都,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按照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部署要求,從格局、機制、內涵、保障四個維度創(chuàng)新踐行保護第一、傳承優(yōu)先的文化遺產大保護理念,走出一條具有古都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之路。
加強系統(tǒng)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
長期以來,南京秉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理念,深入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推動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
堅持文物本體與周邊整體保護并重。南京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8點,各級不可移動文物2461處2537點。我們將文物保護由重點保護擴大至整體、全面、系統(tǒng)保護,10年來先后編制完成了保護明故宮、南京城墻、明孝陵等30余項保護規(guī)劃。在全國率先實施地上文物“先調查、后建設”,地下文物“先考古、后用地”的保護前置機制,保護了西街遺址、三國張昭墓等一批重要文物遺存。扎實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簡稱“四普”),一批大遺址保護、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等重點項目不斷推進,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向整體連片方向發(fā)展。
堅持地上文物與地下文物保護并重。堅持保護第一,秉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原則,高質量推動地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其中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文物保護項目入選“全國優(yōu)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突破。集中考古力量,借助科技手段,經過6年發(fā)掘,西街遺址考古發(fā)現的長干古城遺址,將南京2500年建城史前推600余年,以地下文物考古的實際成效書寫“何以中國”的新時代答卷。
堅持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重。基本建成名錄體系完備、梯次合理、傳承有序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建成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學院、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打造多元化拓展傳播平臺。推進非遺數字傳承,實施非遺數字基因工程,開展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字化記錄工程,讓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在數字時代煥發(fā)新活力。
南京城墻始筑于公元1366年,歷時28年建成,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組成。其中京城城墻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磚石構造的城墻。圖為南京城墻解放門段。 南京市委宣傳部供圖
健全保護機構,形成大保護機制
為強化體制機制保障,南京市加強工作機制設置,系統(tǒng)優(yōu)化職能編制配置,不斷將體制改革引向深入。
建立工作機制,成立市級文化遺產統(tǒng)籌協(xié)調機構。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xié)調機構”的要求,在南京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置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委員會,切實加強對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統(tǒng)籌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鄉(xiāng)建設發(fā)展。
完善制度設計,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多重責任體系。在南京全市范圍內開展文物保護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同時結合“四普”工作,對各類單位所管理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摸排。積極建立“產權使用單位直接責任+院校、軍隊、省市機關部門管理責任+所在板塊屬地責任”的文物保護全覆蓋責任體系,確保責任壓實到人、到底、到邊。
充實保護力量,加強基層文物保護機構隊伍建設。完善文保機構體系,組建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統(tǒng)籌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增掛“南京地域文明探源研究中心”牌子,增加承擔地域文明探源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及成果闡釋職責;堅持“多元集成、統(tǒng)分結合”,將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中山陵園管理局、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等兼具文保職能的專業(yè)機構納入一體抓建格局,全方位構筑“一核多翼”的“大文保”體系。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明孝陵石象路。南京市委宣傳部供圖
注重活態(tài)傳承,豐富大保護內涵
針對近年來南京文化遺產內涵挖掘相對不足,博物館冷熱不均,文化遺產領域交流合作有待加強,國際化水平還需提升等現象與問題,南京市切實注重活態(tài)傳承,加大國際交流合作力度,不斷豐富大保護內涵。
做好傳承文章,讓博物館更有“看頭”。在全國率先嘗試運行“總分館”制,形成博物館館藏資源共享機制,“博物館之城”建設實現以制度管長遠、以機制促規(guī)范。依托包括7座國家一級博物館在內的82座備案博物館,基本形成了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館體系,年接待觀眾約4000萬人次。
促進文旅融合,讓古都更有“來頭”。穩(wěn)步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11處文旅資源點入選文旅部發(fā)布的10條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打造省級“秦淮風物”文物主題游徑,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大眾生活相融相通,最大程度釋放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潛能;舉辦“極美南京 消費煥新”文旅消費推進會等活動,持續(xù)激發(fā)消費潛力。在一系列文旅融合舉措推動下,南京“出圈”效應明顯,成為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
加強文明交流,讓文化遺產更有“名頭”。助力南京城墻走向世界,圍繞一個學術研究品牌、一個國際組織、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批智囊團隊和多項學術研究課題開展工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的國際化提供了樣板。全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一帶一路”青年創(chuàng)意與遺產論壇等的舉辦為中外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及申報標準,投入百億元實施南京城墻保護利用行動計劃,加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城防與軍事遺產委員會(ICOFORT),最大限度保障城墻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城墻中心專家擔任ICOFORT亞太地區(qū)協(xié)調員,參與申遺國際評審工作,有效提升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加強統(tǒng)一監(jiān)管,提供大保護保障
南京歷史文化遺產富集,涉及責任主體復雜,統(tǒng)一監(jiān)管存在較大困難。南京市積極建立健全黨委統(tǒng)一領導、各地區(qū)各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壓實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第一責任人責任,推動文物保護管理形成合力。
堅持監(jiān)管“全鏈條”。在監(jiān)測預警上,打造“可視、可管、可控”的文物監(jiān)測預警平臺,在全國城市中處于領先地位。在安全管理上,實現消防管理工作智能化、可視化、痕跡化,實現“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在常態(tài)巡察上,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開展常態(tài)化文物巡察,并探索出文物巡察志愿者“網格化”管理新路徑。在日常監(jiān)管上,及時發(fā)現問題、督促整改落實,對嚴重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依法追究責任,強化監(jiān)管效能。
堅持破壞“零容忍”。嚴密排查歷史遺留問題,嚴格落實上級關于排查相關文化遺產歷史遺留問題的批示件、督辦件,并積極摸排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展以來資源點消失情況,為后續(xù)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打好基礎。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將明城墻以內老城全部劃入歷史城區(qū),實施整體保護,保存城市歷史文脈。嚴格推行普查新發(fā)現告知機制,對于“四普”新發(fā)現的文物,及時函告管理、使用單位,要求做好原址保護工作。
堅持督察“全流程”。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文化遺產保護責任,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市文旅局結合“四普”工作,與紀檢機構建立聯(lián)合督導機制。2024年市委首次把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常規(guī)巡察內容,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蔽覀円獔詻Q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力爭用不斷提升的文化遺產大保護新實踐,保護傳承好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為實證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南京新貢獻。
運營機構: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務電話:0477-8394929